為何沒有一間名校可以囊括所有5**?

Athletes Running on Track and Field Oval in Grayscale Photography

香港中學按成績分為三個組別。理論上,第一組別(Band one)的中學理應錄取了所有成績最好的學生,但為甚麼六年後,不見得有一間名校可以在文憑試壟斷所有5**?Malcolm Gladwell的書《以小勝大》(David and Goliath)或許提供了一些端倪:進入名校未必對所有學生都是最佳選擇。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學生可能會感到壓力倍增,甚至最終失去對學習的熱誠。

 

名校中的「大池小魚」效應

書中提到一位聰明、優秀、有抱負的學生Caroline Sacks,她選擇了一所比較有名的大學,期望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,從事科學研究。然而,入學後她發現同學們都很優秀,自己難以匹敵,於是漸漸懷疑起自己的能力來,甚至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理想。這個現象在香港的名校中也很常見:學生進入名校後,發現周遭都是學霸,這種「小魚大池」的感覺不得不令他們懷疑自我,甚至懷疑人生,無法充分發揮潛力。

Gladwell在書中也提到哈佛大學的例子,說明即使是非常優秀的學生,在哈佛這樣的頂尖學府裡,也可能懷疑自身價值。哈佛中有許多學生選擇了科學、科技、工程或數學學科(STEM),但當面對同為天之驕子的同學時,也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優秀,許多人最終放棄了這些領域。

事實上,這班哈佛學生當初SAT的成績,比起其他次一級大學裏最優秀的學生還要好。當後者繼續在這些領域鑽研下去時,那些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哈佛學生卻早就放棄了,實在非常可惜!這正是作者所謂「小魚大池」的效應:在精英雲集的環境之下競爭,成為「小魚」的學生更容易因「相對剝奪感」(relative deprivation)而迷失,原因並非他們不夠優秀,而是他們往往在比較之中忽略了個人成就。

 

當轉校不是選項,如何應對?

對於很多香港學生來說,轉校當然不是選擇。那麼,他們應該如何在名校的競爭環境中,找到自己的自信和成長空間?

1. 設立個人化目標,減少比較

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學生容易將自己與同學不斷比較。這種比較往往令學生感到無法跟上他人的步伐,因而產生焦慮和壓力。解決方法之一是設立個人化的目標,專注於自己的每一小步,而不是他人的表現。例如,每天為自己設定小目標,如學習一些新詞、解決一個難題、掌握一點新知識、改進某一技能或完成特定任務。逐步完成這些目標,學生自然會持續感受到成就感,從而提升自信心。

2. 尋求校外支持

在競爭激烈的校園內,學生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。在這種情況下,尋求校外的支持至關重要。這可能包括家長、補習老師、朋友或社區活動。與志同道合的人討論自己的學業和情緒狀況,能夠減輕壓力。

3. 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

名校的教學進度和節奏,可能對一些學生來說太急太快,難以跟隨。學生此時不應再僅僅因循學校的教學方式,而是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,包括自學、觀看教學影片、參加額外的補習課程,甚至利用校外的學習資源來補充知識。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節奏不同,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,就能減少學習中的挫敗感,提升學習效果。

4. 重視非學術興趣

學業壓力可能令學生心力交瘁,以致他們忽略了其他興趣愛好。事實上,發展非學術興趣如運動、音樂、藝術或志願活動,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成功感並緩解壓力。透過參與這些活動,學生可以專注於自己熱愛的事物,從而在學業以外尋獲自信。這也有助於平衡他們的生活,避免深陷於過度競爭之中。

5. 學會正面對待失敗

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失敗往往被視為恥辱。然而,抽離一點看,挫折並非永久,失敗亦非終點,只要心態一轉,失敗、挫折就是成長的契機。這樣的心態轉換能幫助學生更有韌力去面對壓力和挑戰。但知易行難,要培養出這種心態,並非一朝一夕的事,也不能單靠學生一人之力,必要時身邊最好有人,可以拍拍他們的肩膊,扶他們一把。

 

6. 建立積極的心理健康習慣

競爭激烈的環境容易令學生感到焦慮、壓力大增。維護心理健康對減輕競爭壓力至關重要。學生可以通過冥想、運動、充足的睡眠和正念練習來緩解壓力,保持內心平衡,從而更好地應對學業挑戰。


結語

既然轉校不是選擇,學生唯有通過調整心態與方法,在競爭激烈的名校中繼續成長。學習,應當是讓學生變得更堅強、更有自信,而非成為壓力的來源。透過設立個人化目標、尋求支緩、調整學習方法、發展興趣、正面對待失敗和保持心理健康,學生依然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名校中,找到自信和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。

Scroll to Top